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 > 走好工业大区绿色高水平发展之路
走好工业大区绿色高水平发展之路
时间: 2024-07-16 14:44:46作者: 完美电竞对战平台
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是初春的枝芽、盛夏的藤蔓,也是蓝天碧水、巍巍青山。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宝安近年来坚持夯实绿色“家底”,为经济建设注入绿色“生产力”、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筑绿色“风景线”,不断擦亮工业大区高水平发展的生态底色。
今年初,《深圳市宝安区委关于推进“山海连城绿美宝安”生态建设的实施建议》获审议通过,明白准确地提出构建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宝安“三生空间”新格局,打造高辨识度的“多维宝安”绿美意象。在机制设计的背后,是宝安从“强生产”到“重生态”,再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并进的发展逻辑之变、格局之变。
锚定高水平发展第一个任务,高位谋划建设绿美宝安。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下称“宝安管理局”)着力构筑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为宝安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个个数据是最直接的证明。全区空气质量稳步提升,颗粒物浓度(PM2.5)连续5年大幅度改善,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66条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五类水及以上,4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100%。
一项项荣誉是最鲜活的注脚。宝安区先后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两块“国字号”招牌;“工业污水区域管控精准溯源系统”入选第六届数字中国优秀案例。
迈上新征程,宝安区如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答卷,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近日,宝安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胜军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擘画宝安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蓝图——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要求,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亮丽名片,为全国高度发达工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安经验”。
南方日报:宝安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污染治理任务重、压力大。作为“环境治理攻坚区”,宝安如何因地制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赵胜军:近年来,宝安区紧紧围绕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工作部署,着力构筑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坚持久久为功、突出重点,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蓝天碧水、空气常新守护民生福祉,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宝安管理局高标准出台三年行动方案,自2019年来每年发布攻坚1号令,明确目标要求并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攻坚治污。2023年,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印发实施《关于全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标志性战役外,还部署推进了“无废城市”建设、“宁静城市”建设、“绿美宝安”生态建设、“双碳”绿色发展等七大战役,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宝安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统筹更广泛的资源力量,宝安成立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了59个责任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统—分—转—督”工作机制,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体系,推动宝安生态环境工作“一盘棋”运转;在全国率先创建“环保主任”制度,以环保主任为桥梁,提醒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环保主体责任。
在大气治理方面,宝安多措并举推进“宝安蓝”行动。坚持全方位精准治理。高密度布设了由10个“一街一站”、190个微型监测站、3个组分站组成的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全天候智慧化监测,做到“预警—派单—处理”全流程管控。狠抓涉气污染源监管,绘制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涉气污染源“红黄蓝绿”叠加污染热力图,实现差异化精准溯源管控。强化全区域精细管理。对全区424个在建工地开展全覆盖巡检,创建5家扬尘污染绿色示范工地;累计监测15万辆次机动车尾气,超标率连年下降。在全市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码”监督管理体系、汽修喷涂工艺“共性车间”等亮点品牌。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宝安以目标为导向,凝聚全区治水力量攻坚克难,推动面源监管向全覆盖转变。健全“巡查发现+督促整改+执法处罚+复核验收”闭环监督管理机制,制定13类重点涉水面源长效治理工作方案,分级分类推进全区6.7万个涉水面源长效整治。统筹推动近岸海域治理。对全区34个入海排污口进行动态管理,掌握入海排污口水质变动情况,对异常排污口及时通报整改,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实现入海排污口“可视、可测、可控”的清单式管理。
在土壤修复方面,宝安制定并印发了联控共治《宝安区土地整备项目土壤污染联控共治九条措施》,优化土地整备项目土壤污染防治流程,健全规范土壤污染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合力。试点开展“水治”“修复+”等模式,在实践中完善治理管控手段,创新修复治理理念,盘活宝安区受污染地块土地价值,加速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为深圳市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处置探索出“宝安经验”。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宝安是深圳“商事主体第一区”,作为生态部门,宝安管理局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赵胜军:宝安管理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将“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宝安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确定“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章,将碳达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压实碳排放达峰工作责任。
结合宝安工业大区特点,宝安管理局以20家电子线路板、注塑等重点行业企业为试点,开展现场调研及专家评估,分析识别企业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环节,从推进减污降碳规范化管理、完善碳排放履约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智慧管控系统碳运用、开展典型案例收集和示范推广、建立碳排放评估数据库等方面,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工作“新路径”,形成一系列可行性管理建议。
辖区街道是联系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宝安管理局以燕罗、石岩街道为试点,推进宝安区街道GEP核算,通过衔接国家、深圳市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优化完善宝安区GEP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宝安结合街道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探索“GEP+区域环评”模式,针对性提出GEP改善提升相关要求,同时加快探索GEP核算成果多场景应用的实践做法,为实现以街道为单元的“两山”转化模式提供有益探索,为自然资源保护、ECO服务价值提升、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为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工作,推进臭氧进入下降通道,宝安管理局于2022年底对辖区300家工业公司VOCs排放状况开展了调研工作,深入探索工业公司VOCs治理新路径、新经验、新样板,并于2023年初启动宝安区工业公司VOCs治理攻坚战,成为全市探索涉VOCs企业绿色转型、降本增效新路径的首个试点,力争推动全区乃至全市制造业企业加速绿色转型。
南方日报:“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宝安如何与时俱进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取得了哪些成果?
赵胜军:宝安管理局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在前期多年的探索实践基础上,宝安开创性搭建一站式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通过“两库两仓两云”三层次六大模块平台,基本实现了环境监管系统调度和执法行为全程留痕、闭环管理。
目前,该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支撑起“一网统管”的宝安生态环境信息化作战体系。例如,宝安依托污染源企业的“智慧站房”,打造了污染源水质在线监管平台,通过集成企业排污实时数据、视频监控现场动态、系统算法智慧分析,实现自动侦测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远程反控分析设备、异常事件三级预警、打卡运维生成台账、事件处理智能监管等五大功能,其中不乏人员行为智能甄别、异常行为自动留样、管控重点分析等技术突破。
此外,宝安还创新开发“污水管网水质溯源系统”,串联起360多家污染源在线条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对辖区内的污水管网水体质量情况进行全天候、立体式“云管控”,为宝安区河流水体水质稳定达标提供保障。
南方日报:宝安区委提出将营商环境打造成最闪亮的名片。生态部门与企业日常联系紧密,宝安管理局怎么样才能做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赵胜军:高效贴心的环保服务,是我们向广大企业传递生态理念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生态部门承担着监管与服务的双重职能,监管需从严、服务需精细。为此,宝安管理局坚持管服并重,在监管上保持“无时不在”,在服务时确保“无事不扰”。
为指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宝安精心编写并发布管理规范,针对工业污染源制订三类排口规范设置、小废水拉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5大管理规范,以及汽修、小废水企业规范“十必查”、浓废液管理“五不准、五必须”等,为公司可以提供易懂易学的“指导手册”。
此外,宝安在全国首创“环保主任”制度,督促企业强化管理。近年来,宝安不断拓展环保主任覆盖面,已延伸至餐饮、汽修、工地、排污单位、工业园区等行业领域和生产空间,不仅实行园区环保制度上墙,还创新园区环保二维码管理,实现工业源全面纳管。
在企业服务方面,“在线监测、全天监督、无事不扰”是宝安环保服务的真实写照。宝安创新构建场景化非现场执法管理系统,通过“智慧监管+科技执法”,安装水质在线套、“小废水”监控设备411套、VOCs工况监控设备354套,搭建区域管控精准溯源系统1套,形成“远程监控、数据辨疑、视频取证、现场追踪”的执法监督管理模式,环境执法效能提升60%以上。2023年“工业污水区域管控精准溯源系统”成功入选第六届数字中国优秀案例。
去年,宝安还正式上线了区域环评“智能选址”服务系统,为公司可以提供智能选址、综合查询、清单登记、互动咨询等功能服务,企业环评手续办理时间可从平均6个月压缩至30分钟,预计节省环评费用3000万元,入选全国“2022年智慧环保十佳创新案例”、“2022年深圳市十大区级营商环境改革优秀案例”。